首页>教育学习>内容

高考语文病句答题方法

2017-12-11 10:32:02 | 来源:互联网

  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修改病句中,一定遇到过很多问题或者有时候一头雾水。确实修改病句入门有点困难,但是如果掌握好方法,接下来便会如鱼得水哦,下面全查网整理了高考语文病句答题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病句答题方法

  高考语文病句答题方法

  一、留意句中的介词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这就使得介词的使用比较复杂。它可以和动词一样带宾语,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要引起注意。例:

  ①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谁对谁呢?颠倒了主客体。)

  ②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③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诸”即“之于”,与“于”重复。)

  二、留意句中的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错,但我们须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义的重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例:

  ①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溺爱”含有“过分宠爱”的意思。)

  ②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奇缺”就是“非常缺少”的意思。)

  三、留意句中指代性的词语

  使用代词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指代不明,使文意模糊。在病句题中,代词使用的考查也较常见,所以一旦句中出现了代词,就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例:

  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的功力用在这方面。(“这”指“搜集史料”,还是“鉴定、整理和运用史料”呢?)

  ②张主任和技术员小李正在谈话,他告诉他说:“攻下这道关,就可以试制了。”(谁告诉谁?两个“他”均指代不明。)

  四、留意并列的短语和句子

  并列的句子和句中的并列短语,也是一个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往往顾此失彼,造成一些错误。所以,在做题时,只要见到并列短语,就该留心。例:

  ①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只有“消防官兵”能和“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搭配,“210辆消防车”却不能。这属于一种“顾此失彼”的错误。)

  ②最近一段时间,各种传媒、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大量报道了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例子,“各种传媒”和“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是包含关系,不能并列。)

  五、留意句中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得失”、“好坏”、“高低”、“能否”、“是否”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例:

  ①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②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六、留意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

  否定句主要应该关注双重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嵌套否定形式的句子,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主要有“以防”“防止”“劝阻”“阻止”“避免”“忘记”等。这些句子和词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且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易造成误判。例:

  ①专家认为,减少烟害,特别是劝阻青少年戒烟,对预防肺癌有重要意义。(“劝阻”和“戒烟”都有否定的意义,这样使用反而把意思表达反了。)

  ②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防止文化不受污染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滥用否定,表意相反,应把“不”去掉。)

  ③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部书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三重否定,把意思表达反了。)

  七、留意句中的特殊短语

  有些短语平时经常误用,而在病句题中常出现这样一些习惯性的不规范用法,很有麻痹性,考生做题时尤其要注意。例:

  ①美国进行军事打击的目的,是为了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基地,还希望通过军事打击除掉萨达姆。(“目的”和“为了”都表示“目的”,用语重复,必须删掉其中一个。)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不管”后面跟的情况是不确定的,而“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是一种确定性情况,所以应改为“尽管”。)

  ③世界稀有雉类,和大熊猫一样获得中国国宝称誉的四川山鹧鸪近年成倍减少,目前仅有两千多只,因此筹建山鹧鸪保护区已迫在眉睫。(“成倍减少”不合逻辑,在表示数字增减时,不能用“成倍”来说“减少”。)

  八、留意句中的“是”

  “是”在句中表示判断。命题时,往往在较长或结构复杂的句子中偷换主语或缺失宾语。例:

  ①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这个句子中的第二个分句承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修建青藏铁路”,但“修建青藏铁路”是一种行为,而“纽带”是名词,二者不属于同一种事物,不能构成判断句。)

  ②纵观20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取决于多方面因素,良好的国民素质,无疑是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后一个判断句的主语是“国民素质”,它是“多方面的因素”中的一个“因素”,所以“是”后面的宾语“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缺少了名词性的中心语“因素”。)

  高考语文病句答题技巧

  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

  1、名词附加语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

  2、动词的附加语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

  3、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特别是“把”字短语位置不当。

  1) 【高考语文】名词附加语:多项定语次序不当。多项定语的正确次序一般可按以下次序排列:

  a.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

  b.指称或数量的短语;

  c.动词或动词短语;

  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e.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例: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教练。

  下面的句子里的附加语的次序是不符合一般习惯的。

  ①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

  (“附近的”移到“许多”前面。)

  ②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蕴藏着的”移到“无穷的”前面。)

  ③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列宁过去所使用的”移到“各式各样”前。)

  ④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

  (把“一连串”移到“事情”前)

  ⑤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

  (“广泛”应移到“讨论”前,“地”改为“的 ”)

  ⑥他把我们几个团的负责干部叫到一起。 (“几个”应放在“负责干部”前)

  下面句子里数量的表示法不妥。

  ⑦工作者的多数是农村来打工的。

  (“多数”移到“工作者”之前,去掉“的”)

  ⑧解放前,约有百分之七十的中国农业人口是贫雇农。

  (“中国农业人口”移到“约有”之前,去掉“的”。)

  2)【高考语文】动词的附加语。多项状语次序不当。复杂状语排列大致为:

  a.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

  b.表时间或处所的;

  c.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

  d.表情态或程序的。另外,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紧挨在中心语前。

  例如: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的交谈。

  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时间)在休息室里(处所)都(范围)热情的(情态)同他(对象)交谈。

  ①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战。(“不禁”应移到“打”的前面。)

  ②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移到“平等”的前面)。

  ③这期研究班是全国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委联合于今年5月底举办。(表示时间的介词结构“于今年5月底”应提到表示情态的状语“联合”前边。)

  3)【高考语文】虚词的位置。副词和连词位置不恰当:

  ①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新钉起来的木版床上。

  (表范围的副词“都”应放到表数量的“一个一个”后。)

  ②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代耕工作,眼前地就锄不好。

  (“不”应移到“趁现在”前。)

  ③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断章取义,就变成只是文字要不得了)

  ④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

  (“他”应移到“如果”的后面。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介词短语的位置不当:

  ⑤苏联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整天忙于做动物的条件反射试验,把动物用绳子缚在试验的架子上。(“把”字短语应紧挨动词中心语“缚”。)

  二、【高考语文】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主要有下列类型:缺少主语、缺少谓语、缺少宾语、缺少修饰成分。

  (1)【高考语文】缺少主语

  ①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

  (“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③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使”的主语应是“学习”,由于有“通过”这个介词,使主语丧失了。)

  (2)【高考语文】缺少谓语

  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

  (“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度”。)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在“建立”前少了个谓语“完成”。)

  (3)【高考语文】缺少宾语

  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

  (“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

  (“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4)【高考语文】缺少修饰成分

  ① 要想作出杰出的成就,就必须付出劳动。

  (“劳动”前应加“艰苦”“辛勤”之类的修饰语,同时,前一分句又是“动宾不 当”。)

  三、【高考语文】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主要有下列类型: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1)【高考语文】主谓搭配不当

  ①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WTO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④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

  (2)【高考语文】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他多么渴望一个学习机会呀!

  (“渴望”后缺少动词“有”。)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③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

  (3)【高考语文】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①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高考语文】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为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或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

  (“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高考语文】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应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场”。)

  四、【高考语文】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又叫句式杂糅,主要有以下类型:举棋不定、藕断丝连、中途易辙、反客为主、结构含混。

  (1)【高考语文】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 ...”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高考语文】藕断丝连 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

  (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

  (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3)【高考语文】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①例如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

  (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

  (“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高考语文】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

  (“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闪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②恐怖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

  (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恐怖分子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是“恐怖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5)【高考语文】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意思。

  ①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

  (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

  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②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贷剥削人民。

  (这句的错误是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的高利贷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

  人民”两种说法糅在一起,修改只留一种说法。)

  五、【高考语文】成分赘余

  成分赘余主要有下列类型:堆砌、重复、可有可无、应删去“的”字。

  (1)【高考语文】堆砌

  ① 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

  (“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

  (“掌握”应删去。)

  (2)【高考语文】重复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

  (“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高考语文】可有可无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

  (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

  (应删去“离现在”。)

  (4)【高考语文】应删去“的”字

  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地稳定了。

  (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

  (“历代”和“动乱”中间也中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也就不必加“的”。)

福利手游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
电脑版 手机版 返回顶部

Copyright 2017 全查网版权所有

备案信息:湘ICP备2021017279号-1

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网友上传分享,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发邮btchacom@163.com